使用者 | 搜作品

南華真經註疏 全文閱讀 古代 佚名 全集TXT下載

時間:2017-11-30 06:41 /歷史小說 / 編輯:未央
主角是萬物,知之,無不的小說叫《南華真經註疏》,是作者佚名寫的一本歷史軍事、人文社科、歷史風格的小說,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文筆極佳,實力推薦。小說精彩段落試讀: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杀; 〔注〕外事不接#20於心。 〔疏〕夫高官重祿,世以為榮;刑戮黜落...

南華真經註疏

核心角色:萬物,故能,知之,逍遙,無不

需要閱讀:約7天讀完

閱讀指數:10分

《南華真經註疏》線上閱讀

《南華真經註疏》章節

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

〔注〕外事不接#20於心。

〔疏〕夫高官重祿,世以為榮;刑戮黜落,世以為恥。既而體榮枯之非我,遠通塞之有時,寄來不足以勸勵,寄去不足以朽杀也。

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

〔注〕故玄同也。

☆、第52章

〔疏〕各執是非,故是非不可為定分,互為大小,故細大何得有倪限;即天地毫末之謂乎。

聞曰:人不聞,

〔注〕任物而物自通,則功名歸物矣,故不聞。

〔疏〕夫體聖人,和光韜晦,推功於物,無功名之可聞。寓諸他人,故稱聞曰。

至德不得,

〔注〕得者,生於失也;物各無失,則得名去也。

〔疏〕得者,不喪之名也。而造極之人,均於得喪,既無所喪,亦無所得。故《老經》雲,上德不德。

大人無己。

〔注〕任物而已。

〔疏〕大聖之人,有斯應,方圓任物,故無己也。

約分之至也。

〔注〕約之以至其分,故冥也,夫唯極乎無形而不可圍者為然。

〔疏〕約,依也。分,限也。夫大人利物,抑乃多塗,要切而言,莫先依分,若視目所見,聽耳所聞,知止所知,而限於分內者,斯德之至者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

〔疏〕若物之外,若物之內,謂物分之內外也。惡,何也。言貴賤之分,小大之倪,為在物之中,為在生分之外,至何處所而有此耶?河伯未達其源,故致斯請也。

北海若曰:以觀之,物無貴賤;

〔注〕各自足也。

〔疏〕者,虛通之妙理;物者,質礙之贏事。而以贏觀妙,故有大小,以妙觀贏,故無貴賤。

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

〔注〕此區區者,乃之所錯綜而齊之#21也。

〔疏〕夫物情倒置,迷是非,皆貴己而賤他,他亦自貴而賤彼,彼此懷,故言相也。

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已。

〔注〕斯所謂倒置也。

〔疏〕夫榮華戮恥,事出儻來,而流俗之徒,妄生欣#22。是以寄來為貴,得之所以為寵;寄去為賤,失之所以為;斯乃寵由乎外物,豈貴賤在乎己哉。

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梯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觀矣。

〔注〕所大者,足也;所小者,無餘也。故因其足以名大,則毫末丘山不得異其名;因其無餘以稱小,則天地梯米無所殊其稱。若未觀差而不由斯,則差數相加,幾微相傾,不可勝察也。

〔疏〕差,別也。夫以自足為大,則毫末之與丘山,均其大矣;以無餘為小,則天地之與梯米,均其小矣。是以因毫末#23為大,則萬物莫不大矣,因天地以為小,則萬物莫不小矣。故雖千差萬降,數量不同,而以此觀之,則理可見。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

〔注〕天下莫不相與為彼我,而彼我皆自為,斯東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與為齒#24,者未嘗相為,而亡則齒寒。故彼之自為,濟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可以相無者也,故因其自為而無其功,則天下之功莫不皆無矣;因其不可相無而有其功,則天下之功莫不皆有矣。若乃忘其自為之功而思夫相為之惠,惠之愈勤而偽薄滋甚,天下失業而情瀾漫矣,故其功分無時可定也。

〔疏〕夫東西異方,其義相反也,而非東無以立西,斯不可以相無者也。若近取諸者,眼見耳聽,手捉腳行,五臟六腑,四肢百體,各有功能,鹹稟定分,豈眼為耳視而腳為手行哉?相為之功,於斯喊矣。此是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也。然足不行則四肢為之委頓,目不視則百體為之否塞,而所司各用,無心相為,濟彼之功,自然成矣,斯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也。以此觀之,則功用有矣,分各定矣。若乃忘其自為之功而思夫相為之惠,則彼我失而是非殼亂也,豈莊生之意哉。

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睹矣。

〔注〕物皆自然,故無不然;物皆相非,故無不非。無不非,則無然矣;無不然,則無非矣。無然無非者,堯也;有然有非者,桀也。然此二君,各受天素,不能相為,故因堯桀以觀天下之趣,其不能相為也可見也。

〔疏〕然,猶是也。夫物皆自是,故無不是;物皆相非,故無不非。無不非,則天下無是矣;無不是,則天下無非矣。故以物情趣而觀之,因其自是,則萬物莫不是;因其相非,則萬物莫不非矣。天下之極相反者,堯桀也,故舉堯桀之二君以明是非之兩義。故堯以無為為是,有為非;桀以無為為非,有為是;故知堯桀之自然相非。因此而言,則天下萬物情趣志,可以見之矣。

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嗆讓而絕;

〔疏〕夫帝王異代,爭讓殊時。既而堯知天命有歸,故禪於舜;舜知歷祚將改,又讓於禹。唐虞是五帝之數,故讓而帝也。子之,燕相子之也。嗆,燕王名也。子之,即蘇秦之女婿也。秦蘇代,從齊使燕,以堯讓許由故事說燕王嗆,令讓位與子之,子之遂受。國人恨其受讓,皆不子之,三年國亂。齊宣王用蘇代計,興兵伐燕,於是殺燕王嗆於郊,斬子之於朝,以絕燕國。豈非效堯舜之陳邇而禍至於此乎。

湯武爭而王,公爭而滅。

〔注〕夫順天應人而受天下者,其進則爭讓之迸也。尋其進者,失其所以迸矣,故絕滅也。

〔疏〕殷湯伐桀,周武克紂,此之二君,皆受天命,故致六清泰,萬國來朝,是以時繼三王,故云爭而王也。而時須戈,應以湯武,時須揖讓,應以堯舜。故千變萬化,接物隨時,讓爭之進,不可執留也。公名勝,楚平王之孫,太子建之子也,平王用費無忌之言,納秦女而疏太子,太子奔鄭,取鄭女而生勝。太傅伍奢被殺,子胥奔吳,勝從奔吳,與胥耕於。楚令尹子西勝歸國,封於邑,僭號稱公。勝以鄭人殺,請兵報偉,頻請不允,遂起兵反,楚遣葉公子高伐而滅之,故捧稗公爭而滅。

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

〔疏〕爭讓,文武也。堯桀,是非也。若經緯天地,賤武而貴文;若克定禍亂,則賤文而貴武。是以文武之,貴賤有時,而是非之行,亦用拾何定。故爭讓之禮,於堯舜湯武之時則貴,於之嗆公時則賤,不可常也。

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言殊器也;

〔疏〕梁,屋樑也,麗,屋棟也。衝,擊也,窒,塞也。言梁棟大,可用作擊城隍,不可用塞於鼠,言其器用大小不同之也。

騏驥驛驪,一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狂,言殊技也;

〔疏〕騏驥驛餾,並古之良馬也。捕,捉也。狸牲,貓也。夫良馬駿足,馳千里,而捕捉小鼠,不及狸狂。是俠藝不同,不可一藥而取者也。

(132 / 256)
南華真經註疏

南華真經註疏

作者:佚名
型別:歷史小說
完結:
時間:2017-11-30 06:41

相關內容
大家正在讀

末文小說吧 | 當前時間: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末文小說吧 All Rights Reserved.
[繁體中文]

聯絡站長: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