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記錄 | 搜作品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出書版)第 15 部分

葛劍雄 / 著
 加書籤  滾屏 朗讀

本用表达本国语言的两(假名),是分别由汉字的楷偏旁和草全形构成的。镰仓时期(1192--1333年)开始现所谓“和汉混淆文”,在文中杂以量汉文词汇,最形成今天的语。据统计,本语汇中半以源于汉语。

【收藏末文小說吧,防止丢失阅读度】

朝鲜半岛的新罗王朝(668-935年)和丽王朝(918-1392年),其典章制度基本也是仿效中国的。丽王朝期沿用唐朝的法律,期杂用元明律。李氏王朝(1392-1910年)则完全用明律。汉文期作为正式文字使用,历代最重的史书,如《三国史记》、《丽史》、《李朝实录》,全部是用汉文写成的。最早表达朝鲜本国语言的“吏读”和创造于15世纪中叶、今天仍然使用的拼音文字“谚文”,也都是参考了中国文字声韵之学而制定的。至今朝鲜的级政区称为“”,就是沿用唐朝的政区名称。

五代时越南独立以,其典章制度也仿效中国。14至18世纪这五百年间沿用唐律、明律,19世纪以又参用清律,并仿照清朝的政书《清会典》而制定了《南会典》。为了表达本国语言,越南在13、14世纪之创造了“字喃”,仍沿用了汉文字的造字方式。在字喃,越南的知识分子仍习惯用汉文写诗作文,主史书如《越史记全书》、《南实录》等都是用汉文写成的。

但是这切并能证明本、5世纪的朝鲜和10世纪的越南就是独立国家,而应该统于中国了。

甚至以土文为证,说明某地当时的归属。例如,在新疆土的汉文文书、南方土的中原器,都曾经被作为这些地区已归入中原王朝版图的证。其实,这些发现如果用于说明文化传播、经济往通运输、民族关系等自然是极好的证,但与国家的统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又如有早在多少年之中国就到了某地,这对于研究旅行史、抢险史、航海史、文化史或者气象史、地理学史等当然是十分重的,但是到了等于占领,占领了土地也等于就是这些国的部分。即使能够找到某国某地的自古代中国,也等于找到了统或归属的证据。家都知,欧洲的少君主曾经是同个家族的成员,甚至是同胞兄,有些国家的民基本是同民族;但这些国家却从没有被认为是统的。

而且以此类推会得十分危险的结论:墨西可以被当作历史中国的部分,因为那发现的中国瓷器数量甚多;而西安也有属于古代波斯的可能,因为那里土了波斯银币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6. 赫赫武功与统

是兵威所及或短期的军事占领。在历史无数次战争中,个政权的军队入到对方领土是常有的事,但只没有实行有效的占领和统治,就能认为这些地区已经纳入了征者的领土。中原王朝对边区用兵或远征外国时会远远地越自己的疆界,边疆政权特别是游牧民族也会入中原王朝的地,但仅有这些短暂的军事行,还足改政治地图。

西汉对匈的战争中,汉军曾到漠北今“蒙古共和国”北部,匈的军队也入到今陕西省的中部。唐朝的军队到黄河源头,而蕃的军队还占领唐朝的首都安。但历史学家会因此就认为西汉的疆域应该包括蒙古原,匈的领土可以南至陕西中部。同样们也能认为唐朝已经统了黄河源头地区,或安应该入蕃的版图。

曾经有将孙权和隋朝派军队到台湾去作为台湾自古以就是中国领土的证据,实际是适得其反。因为在《三国志》的《吴主传》中讲得很明,黄龙二年(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浮海夷洲及州...()洲所在极远痤可至,但得夷州数千还。”第二年,“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狱诛。”孙权的目的只是为了掳掠,以增加自己的兵,结果是得偿失,所以把带兵的将军也杀了。说卫温、诸葛直“无功”假,们“违诏”可真是冤枉也!但如此又怎么挽回孙权的面子?《隋书.炀帝纪》记载了业六年(610年)(台湾)的成果是“献俘七千余”;而同书的《东夷传》所说仅“掳其男子数千”。这些史料只能证明当时的陆政权还没有统治到台湾,而且对台湾的况也了解甚少,所以才会贸然兵,去那种掳掠的蠢事。

如果把面这几种况加以分析,确定它们的实质,那末传统说法中的统就会失去很多份,在时间和就会少,也就比较符历史事实了。这样,们对这问题的讨论就有了比较致的标准。

二 何为分裂

所谓“分裂”,也有加以区别的必

分裂是对统而言的,如果没有统,也就谈分裂。已经统了的政权成几个,或原属于该政权的部分脱离了,独立了,可以称为分裂。但从就存在的、属于该政权的地区或政权就谈是什么分裂。

面的叙述中已经可以看,无论是中国的地域概念,还是中原王朝的疆域,总的趋是逐渐扩的,但同时期有同的化,这些化就是用统和分裂这样简单而绝对的划分所能归纳的。

1. 中之分

在相当的历史时期,并存在个基本统的政权,也并存在个主的、足以影响其地区的政权。夏、商、周的统无论从地域范围说,还是从统的程度说都是很有限的,并像儒家经典中所描述的那样完美。西周的分封就是这种实际的局面的反映。因为在事实,只有承认各诸侯国实际的独立,才能维持周天子名义的至的权秋战国诸侯的纷争,固然有周天子权式微的因素,但主却是这种实际已经存在的独立的表面化。

因为如此,秋战国并个分裂的程,相反,是个由度分裂发展到度统程。这可以从以几个方面得到证明:

,数以千百计的诸侯国逐渐减少,最终成为个统的国家。们往往只承认秦灭六国是统战争,却看秋时消灭了那么多的国,战国消灭了那么多的国也是个统程。有时表面是国家增多了,如家分晋,个晋国成了韩、赵、魏三国。但三国的分裂只是晋国部业已存在的分崩离析的表面化,而且三国发展的结果也了晋国原的范围,对以的统同样起了扩基础的作用。

第二,统从形式成了实际。秦始皇的权同那怕是最有权威的周天子相比都已可同而语,但这种是突然发生的,秋战国期间各诸侯国的发展是这可缺少的中间环节。秦朝作为个统国家所实行的基本制度,如赋税、户籍、郡县等等,在战国时已在少国家形成并会诸实施,有的在秋时已雏形。

第三,实际的统范围了以往名义的统范围。拿秦朝的疆域和西周的极盛疆域相比,可以发现很多地方即使在理论也从未属于周朝的范围。其中部分自然是秦始皇开疆拓土的赫赫武功所致,如岭南和西南地区;但也有相当部分是战国甚或更早的秋时各诸侯国断经营的成果。如赵武灵王将疆土扩展到河山,燕国辟地至辽西、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都为秦朝的北界奠定了基础。楚国在南方的发展也为秦朝军岭南准备了条件。

由此得的结论是:在公元3世纪晚期以,就总而言,中国的中原地区经历了个无数小国逐步并,最终统个国家的程,而个分裂的程。

2. 分中之

个政权有它自存在的条件,有自己发展和消亡的程。当它还没有可能与其地区、其政权结或被消灭之,它的存在和发展无疑是理的。它本就没有从属于某政权,当然也就无分裂可言。

秦朝的疆域约相当于今天中国面积的三分之弱,在历史中国的范围所占的比例更低,其三分之二以的地区或者属于其政权,或者还是部落社会,或者还无居住。直到清朝最终完成统中国之,有的地方存在于中原王朝之外,始终没有成为任何其政权的辖境。这样的地区对它们自己而言是独立发展的程,对中国而言是种自治或分治。

[章節報錯] [推薦作品] [更多相關作品]
目錄
大家正在讀
作品大綱 返回介紹

末文小說吧 | 當前時間:2:10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末文小說吧 All Rights Reserved.
[切換簡體版]

聯絡站長:mail